My word is my weapon; my practice is my revolution

Beyond void 幹﹗把有血有肉的社運論述出來﹗

Thursday, April 24, 2008

網台好風光:一條民間廣播風景線

*原載於2008年1月13日《明報》

四 年前第一次擔任DIY網台《拉闊政治》的嘉賓,題目是「校規有沒有違反人權?」跟通識科老師和初中生開咪。我由自己的一頭金髮談起,分享學校儀表規範的親 身經歷;通識老師解拆校規的道德價值由來;初中生向聽眾申冤學校不許gel頭。主持人翻查國際文獻和書本,理性討論校規有否侵犯人權,還有聽眾 phone in。

網台合法廣播繁茂非常

網台給我的印象是好不熱鬧。那回,當節目進入第四節,「掛單」做下個節目的技術人員、主持、嘉賓已經在門外排隊等候。不少自發參與的廣播人才,他們關懷社區,願意觸及敏感話題,言論開放,多數表示對當下充斥反智保守道德規限的廣播生態感到失望,於是走出來從事廣播生產。

四 年後,再看網台風景更加燦爛,據《維基百科》的非正式統計,全港網台已達六百個,有校園、同志、工會、女性、政黨等辦的群體性平台,也有不少「大眾」網 台。開台(Open Radio)、My Radio、七一電台,以及係播電台是近年網上紅透半邊天的例子,它們的節目表由星期一至五排得密密的,內容多元豐富,看不見網台Logo,還以為是主流 大氣電波的廣播陣容。

然而,是否就代表香港的言論自由開花結果?

近年出現的淫審風暴,給這個自由廣闊的平台蒙上陰影。跟 電訊條例一樣僵化的淫審制度,近年警告多個網上媒界,要求討論有關性欄目時要自行加上警告字眼,網站的言論自由受威脅之餘,又被迫作出「不雅」的自我審 查。這些經歷令網台主持愈發意識到他們的吹水分享,跟主流聲音有異,因而確立自身的另類文化身分。網台的另類聲音計有﹕開台的主流電台不會搞的廣告評論節 目《去廁所時間》,七一電台經常無所忌憚的談情說性,節目有《今晚潮濕》和《女人話事》。

廣播鑥根社區互相交流

民間電台事件殺到,網台當然要緊守崗位,不然惡法駕臨,好不容易開拓的傳媒空間恐怕也保不住。但有沒有想過,一旦阿牛打開了廣播缺口,未來的社區廣播應由誰來搞?其實燦爛的網台風景,已有條件為香港的民間廣播,畫出一條未來風景線。

首 先,網台有互相分享資訊的傳統。近年網台因版權問題,不能隨意播放唱片公司持版權的音樂(即是沒有流行音樂可供播放),於是網上發明了屬「開放版權」 (Creative Commons)的音樂,鼓勵音樂人、填詞人把生產成果分享,互相借用或再創作,成為非商業性網台的恩物。其次,大多數網台節目都歡迎「隨意下載」,希望 以友好方式傳播,幫助宣傳和聯合搞作。這種優良文化,並非把與自己相似的個人和群體淘汰鬥死,好讓自己脫穎而出,而是在彼此理念和實踐中找出相似之處,互 相欣賞交流。如此的網台廣播範式,實擁有凝聚良好社區文化的條件。

其次,是網台廣播技術的鑥根。社區廣播除了提供平台促進社區了解交流以 外,廣播媒介開放普及讓草根階層自己發聲亦非常重要。現時有網台舉辦民間記者採訪訓練計劃,讓一般人也能掌握廣播技術,走訪社區現場報道。這種下放門檻同 時保持廣播高質素的生產習慣,也是推行民間廣播的必備條件。

必須打破廣播政策缺口

其實,進行廣播的原意,無非是要幫助一個地方的人民聽到彼此的聲音,讓鄰舍在空氣中互相了解和交流,從而建立社區認同感。只靠現有七條覆蓋全港的頻道,能否做到?

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鬧得熱烘烘,近日更有街坊絕食抗議市建局掠奪家園和社區網絡,筆者曾到現場採訪,問坊眾鄰人有否前往問候,答案是很少,且說每日接收電台電視新聞,認為街坊絕食是因不滿賠償而貪得無厭。

利東街受重建影響居民抗爭四年多,灣仔區居民天天接收傳媒資訊,至今仍無法彼此了解,一半原因是傳媒報道表面,另一原因相信是缺乏一個社區廣播平台,可供互相聆聽。要肩負這個任務,網台似乎比大眾傳媒做得更好。

民間電台的事件告訴我們,現時香港廣播發牌制度是何等嚴苛。讓我們想像,若然網台衝出網絡,捍衛言論自由。

「愛 吹水」是廣播人的天賦性格,筆者認識一些網台節目主持人「愈做愈爽」,甚至一人兼任幾個節目,除因廣播工作具吸引力,亦因網台廣播員慢慢肯定自己的身分和 工作。可是,廣播政策的缺口一天不開,民間廣播的任務終不能完成。筆者當了三年民間記者,深明此理,所以決定衝出網絡,今天到維園遊行,不做電車男,你 呢?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